根据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江苏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全面落实《江苏海洋大学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5)》,聚焦博士点建设,聚力高质量发展,结合学校实验室建设实际,编制江苏海洋大学“十四五”实验室建设规划。
一、“十三五”工作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校实验室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层次明显提升,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超额完成实验室建设各项指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97亿元,数量累计74850台套,其中单台套价值40万元以上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86台套,10万元以上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547台套。
(二)取得主要成绩
1.涉海平台建设成果显著,为大学创建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先后完成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海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响应试验平台、海洋经济文化平台、海洋遥感大数据应用中心等涉海平台建设,彰显学校海洋特色,为创建江苏海洋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为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和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并对涉海类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2.工科实训区建成使用,实验实训条件明显改善
建筑面积48000多平方米工科实训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的改善了学校教学科研条件,缓解了实验实训用房紧张的局面,为学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基础。
3.多渠道申请专项资金,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
积极申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项目,2016-2020年获批专项资金10400万元;申请产教研融合项目,2019年获批专项资金4800万元;2020年获批市政府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600万元。通过专项资金的投入,实验室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4.健全机制,完善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工作
“十三五”期间,学校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机制,狠抓责任落实,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实验室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立日趋完善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系,实验室软硬件条件跃上新台阶,实验教学水平显著提高,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但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校相比,差距还很明显,实验室管理精细化不够,实验室建设规模小而分散,有重复建设现象;实验室专职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水平人员所占比例较低,人员老化,与建设高水平、开放性、研究型实验室对人才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实验室建设在前期调研、开发应用上投入不够。
二、“十四五”面临形势分析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提出了教育强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措施,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江苏省是高等教育大省,江苏海洋大学作为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的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地方产业高度融合,具备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实验室建设的区位优势。学校以海洋为特色的办学定位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为做强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机遇。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1234”发展方略,确定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2019年学校成功更名江苏海洋大学,开启“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新征程。今后五年,学校将对标博士点授予单位基本条件,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海洋意识、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扎实推进《江苏海洋大学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5)》实施,强化育人条件保障,着力打造高水平实验实训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支撑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建设为总体目标,大力推进满足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示范性、开放共享型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对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要求,以科技创新综合载体建设为引领,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科研平台。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教育和安全督导,保障实验室安全。严格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绩效考核,提高实验室资源使用效益。推进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加强培训与指导,提升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队伍水平。
经过努力,形成与学校地位相适应,符合学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要求,体制规范、管理科学、设施装备较为先进的人才培养重要的实验实训基地、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和服务地方发展的前沿阵地。
(二)具体指标
1.设备投入:5年总投入不低于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5.7亿元左右,生均值2.5万元,达到或超过江苏省高校生均水平。
2.大型仪器设备数量明显提升,单价4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达到122台套;1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数量达到755台套。
3.力争获批2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4.力争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8个,省级其他科研平台达到10个。力争新增国家级平台1个以上。
通过5年建设,实验室软硬条件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学实验开出率达到100%,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基本达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
四、“十四五”主要工作
(一)构建实验教学平台,提高教学保障能力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全面提升本科实验实习教学保障能力。采取大学科平台式实验教学中心模式,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积极做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改革资金项目工作,争取省级、地方财政支持,加快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进度,严格实行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实验教学经费在教学经费中的比例,保持实验设备的更新与教学内容的更新同步,新购设备与自研自制设备协调并进。坚持以生为本,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实验平台,构建实验教学平台体系。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5年内,力争覆盖所有院系,重点加强跨学科、多学院共享共用平台建设,提升建设资金效益,发挥平台功效。
确保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与专业、学科发展相衔接,成为新增长点,新增专业实验室建设达到教育部基本要求,大力支持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评估指标体系,完善实验室条件,达到评估验收要求。
进一步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验教学项目、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组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学项目申报,力争获批2项。
增加实验室文化环境建设投入,营造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个人兴趣、创新动机、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培养和实验室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环境。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建新途径,形成以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重点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新模式,提高教学保障能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二)建设学科重点实验室,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
加强对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和支持力度。支持校内学科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共建科研实验基地。加强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实验室开放、共享机制的改革探索,提高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装备条件支持水平,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重点建设具有先进水平、对学科建设起重要支撑、能体现学校和地方特色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到2025年,力争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8个;省级其他科研平台达到10个。力争新增国家级平台1个以上。建设海洋科学考察船、海上综合试验平台与岛礁综合试验基地、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彰显海洋特色的科研平台,达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要求。学校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三)创新实验室管理体制,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明确管理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对不同功能实验室探索不同的共享形式,形成共享的运行机制。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信息平台,全面落实开放、共享机制。发挥区域优势,走联合创建实验室之路,充分利用学校和地方产业的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实验室资源信息化建设,丰富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建立网上实验教学平台,形成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保障能力。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健全管理体系,完善规章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创建安全实验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实验室使用效益考核、设备利用率考核和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着力提高评价考核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全面提升实验室资源利用率。
(四)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管理水平
以不断提高实验室人员业务素质、技术能力和学历层次为重点,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专职人员的技术保障能力。采取有力措施,实行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吸收高层次人才充实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立一支队伍稳定、结构合理、技术全面、热爱本职工作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全面提高我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管理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作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职能部门,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做好实验室建设顶层设计,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提高资产效益,保障全校实验室建设一盘棋。各教学科研单位作为实验室建设的执行单位,负责本单位实验室规划及具体落实实验室建设。
(二)完善规章制度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关于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努力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围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制定或完善实验室建设项目和经费管理、设备采购、仪器设备管理配套政策。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形成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
(三)提升队伍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政策,科学规划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引导和鼓励高水平的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结构,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保障经费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地方等各级各类专项经费,多渠道筹措实验室建设资金,保障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确保实验室建设规划顺利实施,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条件。
(五)推进科学评价
突出效益导向,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绩效评价机制,制定更加切实可行、有效的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评价办法,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严肃实验室评价考核工作纪律,科学应用评价考核结果,确保实验室建设工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学校实验室资产效益进一步提升,调动相关人员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