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由历代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积淀传承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总和。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大学知识创新的动力与源泉,是大学事业发展最深厚的“软实力”。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与使命追求,也是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根据《江苏海洋大学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5年)》,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江苏海洋大学“十四五”文化建设规划》。
一、“十三五”工作情况
(一)取得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思想理论建设深入推进,理论宣讲广泛开展,被评为连云港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文明创建工作,被省文明委命名表彰为“江苏省文明校园”。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设计制作系列文化产品和各类宣传品,学校文化氛围不断浓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促进媒体融合,学校官方微信影响力排名在全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开展规章制度系统梳理、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以海洋类社团、海洋科技文化节为载体,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文化活动。2018年,学校作为全国行业内唯一一所本科高校,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院校)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十三五”期间,学校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比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的现实需要,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管理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文化育人功能还有待强化,学校的环境文化品质还要进一步改善,网络文化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海洋文化特色还不够明显,海洋文化的育人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发挥。
二、“十四五”形势分析
新时代把大学文化提升到新高度。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部署,对于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站在江苏海洋大学的崭新起点,学校的文化建设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一是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建设国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对文化引领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文化的滋养。培养具有海洋意识、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需要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三是学校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需要文化的塑造。学校争先进位强特色,既需要硬实力的提升,也需要软环境的改善和社会形象的塑造。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到2025年,校园文化体系更加系统完善,科学理论武装更加有力,核心价值引领更加有效,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提升,依法治校水平和师生法治意识明显提高,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力争建成全国文明校园。
(二)分项指标
——在校园文化体系构建方面,着力构建以办学理念为核心,以学校精神、校训、校风为着力点,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为支撑的文化体系。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弘扬“勤勉自强敬业奉献山容海纳守正求新”的“海大精神”,使“严谨、求实、团结、献身”的校风在师生身上体现得更加鲜明。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健全与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校,加强作风建设,开展优质服务,构建既适应时代要求又具有学校特色的制度文化体系。
——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师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学校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形成崇尚学术、尊重劳动、追求创新、服务社会的风尚。
——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着力加强文化景观和文化设施建设,寓人文于自然,融海洋于环境,使校园环境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品位进一步提升、特色进一步彰显。
四、“十四五”主要工作
(一)统筹推进思想理论建设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校师生,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向领导干部创新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形式,面向广大党员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面向师生员工改进理论传播话语体系,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宣讲活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加充实、方法更加完善、效果更加明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格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践行,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报告会、视频展播等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宣传覆盖各类校园空间、各类宣传文化阵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美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树各类先进典型,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
(二)着力加强大学精神培育
秉承“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洋情怀,培育理性、自由、博大、和谐的校园文化。着眼学校发展的时代要求,总结提炼学校办学理念。丰富“海大精神”、校训、校风等学校精神文化的时代内涵,并进行深入阐释与广泛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使“海大精神”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创作具有时代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江苏海洋大学校歌,深入开展校歌传唱活动。以和谐校园建设为核心,围绕讲文明、有公德、守秩序、树新风,引导广大师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建立和谐校园环境。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校园”。
(三)大力促进学校形象提升
从本地的名山、名海、名著、名人等文化资源中汲取校园文化基因,将孔子登山望海、徐福东渡等本土文化典故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发挥艺术设计等学科专业优势,进一步丰富学校特色文化符号,并与校园环境和校园建设有机融合。进一步规范校名、校旗、校徽的制作和使用,重视学校无形资产的保护。创新纪念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活动的举办形式,强化集体荣誉感。加强学校纪念品与文化用品的设计和管理,将学校的文化、历史、景观等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用品之中。加强对学校宣传片、招生简章、宣传画册、明信片、各类证书等的策划,精心设计制作一批可以体现学校文化格调的宣传品。
(四)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内部制度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建设,健全党对学校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制定《江苏海洋大学章程》,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落实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强化校院两级管理,推动管理重心下移,落实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增强学院统筹能力。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实现决策的程序化、科学化。以合法、简洁、高效为原则,从学校整体上考虑规章制度的制定、规范和完善。坚持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建立健全向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离退休同志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召开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在实践中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五)着力加强学术文化建设
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实干,反对思想浮躁、急功近利、抄袭剽窃等不良学术风气。建立健全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加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培育。注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加强对学术讲座、论坛和展览的支持和引导,打造一批涉海学术平台。增加思想引领类、艺术类、传统文化类报告会,形成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支持与地方政府合办学术论坛活动,促进学科发展,扩大社会影响。举行教师和学生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活动,营造跨学科交流和学术欣赏氛围。支持学生科技类社团建设,指导社团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六)不断繁荣文化活动
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深入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由数量型向品质型转变、由展示型向参与型转变、由娱乐型向涵育型转变。加大对教职工文艺、体育等团体或协会组织的支持力度,定期举办教职工文化沙龙、文化培训、文化展演等活动,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推动“教工之家”建设,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培育学生社团文化,调整社团布局,精简社团数量,打造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社团组织体系。注重在活动中融入新的时代内涵,培育精品文化活动。把民俗风情节、蓝色大讲堂、海洋文化周、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打造成品牌活动,打造广场歌会、校园读书月等新的优质载体。支持举办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和高水平赛事进校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与水平。加强校友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友活动,提升校友对母校的满意度。
(七)积极推进海洋意识培育
推进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平台体系、活动体系和实践体系建设,浓郁“学海、知海、爱海”的育人氛围。培养海洋意识教育方面的教师队伍,把海洋意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增强学生亲近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用好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这一平台,加强海洋馆、海洋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等场馆条件改善,提升各类场馆的海洋文化展示、海洋文化体验、海洋文化学习和研究的功能,加大对师生和社会公众的开放力度。弘扬“龙舟精神”,推进龙舟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各类海上和水上特色运动项目。增设海洋景观、海洋名人塑像,建设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
(八)切实优化校园环境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美丽校园、人文校园”为目标,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做好校园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使校园的水、园、林、路、楼等景观实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把校园基本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融文化、艺术、育人和使用功能为一体。逐步统一校园建筑风格,推进校园楼宇出新。加强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美化。改建苍梧校区主大门,重点打造“正门—主楼—静思湖”文化景观轴,进一步美化静思湖、欣园等校园景观。对水、电、气等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建设节约型校园。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对师生行为的引导,鼓励节水节电节粮,倡导绿色校园生活方式。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升防范能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九)统筹推进文化阵地建设
推进学校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适时启动新图书馆建设。加强档案馆的硬件建设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提高档案馆服务学校各项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校史研究,加强对学校历史档案、历史资产和音像校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和抢救工作,建设校史馆。改善文化广场、大学生活动中心、教职工活动中心、礼堂等文化场所条件,在校内公共区域增设修读座椅,开辟读书角。完善宣传文化基础设施,增设LED显示屏,布局好宣传灯箱、橱窗、布告栏、通知栏等宣传阵地。统筹考虑各校区校训石、雕像、雕塑、景观石的建设和立放工作,做到和周边环境有机统一。重视楼名、路名、河名的命名设计,增强校内标牌、指示牌的艺术设计。建设艺术作品展览场所。引进校外优秀展览,开阔师生视野,浓郁人文氛围。
(十)不断提升宣传文化工作水平
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加强各类校园新闻传媒建设。组建融合报纸、网站、广播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一体的融媒体中心,探索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融媒体运行管理机制。注重新闻媒体的内容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栏目,提升新闻作品水平。完善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和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管理,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要求,配齐建强各级专兼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把政治坚定和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有专长的优秀干部充实到队伍中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江苏海洋大学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推动、检查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和决策。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推进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纳入事业发展规划,与内涵建设各项任务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
(二)健全政策保障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立足当前、抓住重点、有序推进,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加大对学校文化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支持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设立专项课题,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坚持全员参与
尊重广大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文化发展为了师生、文化发展依靠师生、文化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引导和鼓励师生在参与文化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