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江苏海洋大学信息公开网
 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信息公开统计  学校网站首页 
 
公开目录
党务公开
全局工作
政治建设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纪律建设
制度建设
校务公开
基本信息
招生考试信息
财务、资产及收费信息
人事师资信息
教学质量信息
学生管理服务信息
学风建设信息
学位学科信息
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
其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校务公开>>基本信息>>正文
 
江苏海洋大学“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
 索引号  jg011/2022-00001  主题分类  发展规划  公开日期  2022-06-09
 主题词   发布机构  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  文  号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适应新时代国家和江苏省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江苏海洋大学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5年)》和学校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定位及工作重点,结合本科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工作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一个确保、两个力争”的奋斗目标,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面加强本科内涵建设,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

新增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药物分析等5个本科专业,专业总数增加到68个,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规模达20217人;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4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一期工程项目全部通过验收,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6门、省级重点教材30部、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1个;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学生在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1677项,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53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5项。

(二)取得主要成绩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学校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制定并发布《中共江苏海洋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的若干意见》,聚焦一流本科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全面制定(修订)本科教育规章制度,加快振兴本科教育。高标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要求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全面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有效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以德为先、德业兼修”的全面育人观不断确立。

2.打造蓝色专业体系,专业结构持续优化

坚持面向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以学科建设为支撑,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加快推进“四新”专业建设,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发展。按照“需求导向、规模适度、特色优先”的原则,突出统筹布局、动态调整、改造升级、机制保障“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加快推进新一轮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形成“海洋主线、理工主体、人文基础,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江苏教育工作简报2020年第16期以“江苏海洋大学突出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服务海洋经济高质发展”为题做了专门报道。

3.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五育并举培养体系更趋完善

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全面推进成果导向理念的落实,以课程思政改革为重点,深入开展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将美育教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系统性重塑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创新构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新版培养方案进一步压缩课内总学时,加强通识教育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配套出台了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构建“1+N+X”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校际交流培养、国际化本硕分段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领航班)等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深化课程思政改革,重构本科育人体系”入选2020年江苏高校校长履职亮点项目。

4.教学建设成效彰显,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以教育部一流本科建设“双万”计划为引领,全面加强新一轮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完善建设管理机制,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及一流教材建设体系。加大教学投入,倾力打造了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前景广的优势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测绘工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水产养殖学等7个专业入选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6门。以育人为导向,全方位推进本科教材建设,落实教材管理主体责任,获批省级重点教材30部,“马工程”重点教材选用率100%。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学生在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1677项,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53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5项。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三全育人有待进一步加强

部分教职员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全员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有待强化。

2.本科专业结构亟待优化

专业总量偏多,通过专业认证、在全国和全省具有影响力的一流专业不够多,海洋特色优势不够显著,“四新”专业建设急需加强。个别专业办学基础薄弱,办学质量不高,缺乏发展后劲。

3.高质量教育教学资源仍显不足

体现办学水平的金师、金课、金教材数量不多,资源配置与共享机制尚未健全,社会资源利用不足。高端人才、领军人才缺乏,高水平教学团队数量偏少,优秀青年教师储备不足,部分专业生师比偏高。

4.教育教学改革亟待全面深化

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协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壁垒和障碍仍然存在,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教学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仍然任重道远。学生学习风气不够浓郁,学习动力不足、沉迷游戏、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5.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

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动力还不够足,吸收学生参与科研的数量偏少,本科教育质量和教学成果与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十四五”形势分析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已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教育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海洋强国与江苏海洋强省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建设等,对海洋科技和人才培养提出迫切需求,必将为学校发展特别是本科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机遇和更广空间。

面向“十四五”,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步转向支撑和引领并重,发展阶段迅速迈入普及化,结构类型日趋多样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四新”专业快速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激烈竞争的优化淘汰期。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任务,面对学校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后的社会新期待,面对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的阶段新目标,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将面临更大挑战。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全方位对接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全面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坚持“蓝色、创新、和谐、开放”的发展理念,优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培养一流师资队伍,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强化育人条件保障,打造大学质量文化,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海洋意识、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分项指标

1.在校本科生数

在校本科生数20000人左右。

2.本科专业数

新增本科专业5个左右,招生专业控制在60个以内。

3.专业建设

国家级一流专业(省品牌专业)达到10个,省一流专业达到10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4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达到10个。

4.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增1项以上,省级教学成果奖新增8项以上(其中特等奖1项以上)。

5.教学研究项目

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新增10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

6.课程建设

国家级一流课程达到6门;省级一流课程20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8门。

7.教材建设

省级以上规划及重点教材达到40部。

8.实践基地

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1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达到2个。

9.学生培养

获T类国赛奖项2项,A类国赛奖项80项,B类国赛奖项120项,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60项(其中一等奖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篇,获授权专利300件。

四、“十四五”主要工作

(一)坚持立德树人,全程落实思政育人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聚焦思政育人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进一步健全机制、创新举措,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新成效。

健全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立学生素质档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围绕“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创新课程思政,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专题培训,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二)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找准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破除教师发展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鼓励教师潜心教学,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把师德师风教育融入职前培养、职业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在人才引进、职称评聘、岗位聘任、年度考核和导师遴选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发挥典型人物示范引领作用,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坚持和完善新教师导师制,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广泛开展各类教学竞赛和示范公开课活动,完善多层次、专业化和常态化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支持教师开展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赴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访学、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校际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吸引企业技术领军人物为学校发展服务,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

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推动教师及时把最新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推动科研平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鼓励高水平教师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推行团队教学,逐步实施教师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贯彻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重视教学和教研教改成果运用,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和绩效分配中,将教学类和教研教改类成果等同于科研类成果,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建立健全教师转岗退出机制。

(三)优化专业布局,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本科专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面向未来、适应需求、理念先进、引领发展、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促进专业内涵提升,建好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

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坚持“需求导向、规模适度、特色优先”的原则,结合专业评估情况,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控制招生专业数,提升办学效益;积极开展“四新”专业建设,彰显海洋大学特色。

推进专业内涵发展。建立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常态化机制,完善管理和激励措施,以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为抓手,全面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国家、省、校级一流专业建设体系,加强一流专业建设过程化管理,发挥国家、省一流专业引领作用,实行校级一流专业的竞争退出机制。推进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着力完善和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建立高素质专业负责人队伍,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四)强化资源建设,高质量支撑教育教学

“十四五”期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引领,大力推进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供高质量支撑。

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完善国家、省、校级一流课程建设体系,开展课程评估,建立健全课程准入和退出制度。以建设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为重点,加大在线开放课程引进、建设和使用力度,认定在线课程学分。推进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建设。制定高水平应用型教材建设计划,出版一批具有我校学科特色、适用广、质量高的教材。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加强课程评估结果应用,努力打造“金课”,坚决淘汰“水课”。

打造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共享,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共建高水平实验实习教学平台,鼓励建设满足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示范性、开放共享型实验实习教学平台。重视基础教学设施建设,满足教学需要。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教育和安全督导,保障实验室安全。严格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绩效考核,提高实验室资源使用效益。推进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充分挖掘实习教学资源,改进实习运行机制,健全实习管理制度,优化实习过程管理,强化实习导师职责,全面提高实习质量。加强培训与指导,提升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队伍水平。

(五)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聚焦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通过完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联动的多维协同育人机制,“五育”并举,积极探索多样化、特色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合理分配教学管理权限,扩大基层教学组织自主权。推进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学分制改革,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学籍管理制度。严格教学计划实施,建立学习过程、学分绩点与评优评奖、学位授予相关联的制度。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交流与合作,推进课程对接和学分互认,形成良好的校际合作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与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形成高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建设智慧教室,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鼓励采取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分析、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翻转课堂、对分课堂、雨课堂等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探索建立课程社团,协助教师辅导学生学习。

推进考核评价创新。以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发展成效为导向,优化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加强过程考核,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鼓励改革考核方式,合理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推进教考分离。严格考核标准,严肃考试纪律,确保课程学习目标达成,推动学习风气健康发展。实施学业过程审核,完善学业预警机制。严格学士学位标准和授权管理,严把毕业出口关。

加强美育和劳动教育。落实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拓展通识教育知识体系,进一步强化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育人功能。建设师资队伍,丰富教育资源,完善评价监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开设美育教育特色课程,打造美育文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专兼职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实施“领航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开设智能制造、智慧海洋、智能建造等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构建多层次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平台,持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全面提升学科竞赛水平,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丰富创新创业文化。

建立荣誉教育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追求卓越,试点建立荣誉教育制度,构建荣誉教育课程体系,培养优秀拔尖人才,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对进入荣誉教育体系的学生,配置优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定期专题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各级领导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深入教学一线,切实把走进师生、关爱师生、服务师生落到实处,强化质量意识,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学院是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平台建设、教风学风建设等,认真及时落实学校各项教学工作部署。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制定基层教学组织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培育教学文化。

(二)强化管理服务育人

完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形成依法依规、宽严相济、科学管用的管理服务育人体系。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学业、就业、创业提供高质量服务。把管理队伍建设放在与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制定专门培养培训计划,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三)营造创先争优氛围

加强人才培养改革政策宣传和宣讲,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宣传表彰潜心教学、成果突出的教师和刻苦学习、成效显著的学生。鼓励各部门、各学院先行先试,创新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宣传推广本科教育教学的先进举措和成功经验,推动全校全员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加强人才培养经费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教学经费年度增长机制,提高本科教学经费投入,保证内涵建设需要。鼓励学院多渠道筹集经费,保障教学资源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学工作积分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奖励办法,加大教学奖励力度。

(五)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以新一轮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进一步完善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强化教学全过程督导,推动教学质量评价由教学水平向学习成效评价的转变,建立健全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6-2013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海洋大学办公室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苍梧路59号 电话:0518-85895000   邮编:2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