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基层党委(总支、直属支部),各单位、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聚焦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江苏海洋大学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5年)》,经中共江苏海洋大学四届二次全会审议,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以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为核心,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为抓手,以人事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完善引进、培养、考核、晋升、分流及奖惩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为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党管人才是人才事业的根本保障。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的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紧扣广大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真抓实干,确保具体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坚持师德优先。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进一步规范教师履职履责行为,突出教师师德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将师德师风评价作为教师工作综合评价、职务评聘、人才项目选拔的首要指标,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坚持引培并举。坚持以国家和江苏省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根据各学科定位和实际需求确定引进计划及人选,科学规划、保证重点、精准引进。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培养一批能力突出、改革创新意识强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形成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团队,扶持校内青年英才脱颖而出。
坚持分类施策。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以创建海洋优势为核心,优化顶层设计,抓住关键环节,破解发展瓶颈。根据不同岗位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综合考虑学科、专业、学历、年龄等差异,构建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系统更趋完备的人才分类引培和激励体系,切实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三、建设目标
教师队伍建设的总目标是进一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建立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制度,深化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高引领、严考核、强分流”,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教学精湛、治学严谨的教学队伍,建成一支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能力突出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建成一支素质优良、忠诚履职、敬业爱生的辅导员队伍,实现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教师队伍达到博士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和满足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建设的实际需要。专任教师规模达到140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人数超过650人(博士率超过45%),国家、省级教学名师3名,双聘院士1名,江苏特聘教授5名,江苏省优秀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10个,江苏省级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00名。
四、建设举措
(一)实施师德师风建设计划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强化教师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立德树人,将师德师风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制定《江苏海洋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进一步规范制度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日常教育和督导,在人才引进、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等工作中,加大师德师风的考核权重,全面推进教师师德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实施领军人才建设计划
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内涵发展需要,在博士点培育学科和区域优势产业方向,引进具有学术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实行聘期制和年薪制全球招聘部分学院院长。领军人才引进实行一事一议,职称评聘实行“绿色通道”。国家级人才实行双聘制或柔性引进,配套建立人才团队、工作站(室)。充分发挥领军人才优势,以点带面,达到引领和积聚的作用,切实提升人才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施杰出人才建设计划
优势学科、重点学科要培养和引进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推行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首席负责人制,支持组建团队并实行团队考核,给予首席负责人科研绩效分配权,可破格评聘职称。科研平台成员可聘为教师岗或科研岗。大力培育优秀教学团队,针对省级以上重点专业和重点课程,培养和引进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加强院系等学习型组织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引领示范作用。
(四)实施优秀人才引进计划
按照学科专业条件设定人才分类引进标准,定向精准引进优秀人才。支持各学科引进科研院所、企业优秀人才。优势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和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原则上应引进“双一流”高校等优秀博士研究生;紧缺专业原则上可引进“双一流”高校等优秀硕士研究生,艺体类可引进优秀专业人才。
(五)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根据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创新教育理念,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实施新教师培养导师制、挂职锻炼、国际交流、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举措,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改善生活工作条件。
(六)实施优秀辅导员培养计划
严把辅导员入口关,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实行职称和职级“双线晋升”。确保辅导员职称评聘“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注重考察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支持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活动,不断提升辅导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培养、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的育人作用。
(七)实施教师转岗分流计划
根据人员“分类管理、优化结构”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任职年限、履行职责情况等因素,实行待岗培训和转岗分流。实施优势学科新进博士“预聘—长聘”政策,逐步形成教师队伍良性流动机制,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活力。
(八)实施人才激励机制完善计划
修订完善职称评聘体系,实现人才的分类评聘。严格聘期考核,打破身份制,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完善以岗位绩效核心的工资制度,做到学校绩效分配向业绩优秀的学院和教师倾斜,体现一流业绩、一流贡献、一流分配,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才干与快速成长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学校事业快速发展。
五、组织保障
(一)落实工作责任
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校党委负责领导统筹全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校行政落实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配套制定教师发展机制和政策;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责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新格局;各教学科研单位制定和实施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发展计划。
(二)保障资金投入
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增大人才引进和教师培养专项资金,保障高质人才引进待遇,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建立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宣传引导
积极宣传党中央、省委有关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及学校具体创新举措,开展多种形式的优秀教师宣传活动,树立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展现时代风貌的先进教师典型,积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中共江苏海洋大学委员会
2019年12月20日